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阅江论坛--人文与艺术系列讲座(第15期)

2021年06月10日 李响 点击:[]

为落实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美育工作的意见,探索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的新内涵,将美育落实到通识课程教学与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中,202169日下午,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顺利开展了阅江论坛--人文与艺术系列讲座(15)”,本期论坛特邀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作《美学变革与非对象性美学建构》主题讲座。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越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赵奎英教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为什么我们要从“对象性”美学到“非对象性”美学进行转变?她以近期热点问题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入学、动物大猩猩“欣赏”日落等事件为例,论述了对象性美学的不足之处,提出这样的美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对象性的和形式主义的。因此,传统的审美观受到了挑战,美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要想真正的理解美学,必须从概念出发。赵教授从提出者鲍姆嘉通到发展改造者康德,为我们深入剖析了什么是“美学”?什么是“审美”?她提到判断美与不美,是以主体为依据的。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对象性美学是无法解释今天的自然生态审美活动的,也无法对具有非对象性特征的生活进行审美,无法应对来自当代艺术审美、身体审美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非对象性”美学。

赵教授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出发,引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不是一种认识论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活动性的“在世”关系。真正的审美活动是用体验把握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整体,最根本的特征是人与世界的交融。赵教授基于自身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审美不是对“表象”的沉浸或反思,而是作为审美“缘构”的人与审美“缘素”相遭遇、相激发,共同生成的“审美世界”或“审美场域”,并在这个场域中经历或体验审美世界的发生和显现的“具身行动”。随后,赵教授详细地介绍了“非对象性”美学与具身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非对象性美学的哲学根基和重大意义,并为当代艺术实践提供了审美基础。

最后,赵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行为艺术、极简主义雕塑等代表性作品图片,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非对象性美学与当代艺术实践活动的结合,并提出作为一种更具整合性、解释力、批判性和构成性的“新审美学”,非抽象性美学将是一种以促进所有生命存在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审美活动。

会后,我校通识课程教师与赵教授积极互动,阐述了自身对一些艺术审美的困惑之处,赵教授以例为证,提出好的审美一定要与实践、与自然、与生活相融合,是具有多样性的。

通过此次讲座,与会各位老师收获颇丰,曾经心中的块垒现在宛若冰山消融,曾经脑海深处的疑云现在随风消散,对今后美育工作的“知行合一”也有了拨云见日的顿悟。本次讲座的顺利展开,也为本学期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联合开展的“通识课程教师专项培训”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联系我们

地址: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E-mail:xb@nuist.edu.cn

NUIST备80178     Copyright © 202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