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办的“睿知博雅”师培系列活动在培训楼C101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科艺交融·数智赋能”为主题,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与教师能力提升,吸引了近百名教师参与。通过跨学科对话与AI技术赋能,活动为教师搭建了思维碰撞与能力进阶的平台,助力打造兼具人文温度与科技深度的教学新范式。

科艺交融 , 物理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上午9:30,首场讲座《科艺交融 激发创新——物理与艺术的对话》正式开讲。国家级教学名师、物理学教授施大宁以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力为切入点,通过四次重大创新活动的案例,生动阐释了物理学家与艺术家如何以不同视角探索宇宙真理。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印象派绘画到立体主义艺术,施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科艺交融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指向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施大宁教授强调,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打破认知边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讲座尾声,主持人总结道:“这场对话为教师重构课程设计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南信大培养创新型人才注入了新动能。

数智赋能 ,AI技术助力智慧课程建设
紧随其后,智慧树网金课咨询师张艳群带来《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专题分享。她从政策背景出发,解析智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结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实践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场景应用中的具体路径。通过知识图谱构建、AI互动课堂演示,张艳群详细讲解了智慧课程的建设流程与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未来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生成。”张艳群指出,人工智能将重塑教学的核心逻辑,帮助教师从“传授者”转型为“引导者”。现场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并就AI课程的实际应用展开热烈讨论。

活动反响 , 思维破壁 能力进阶
活动结束后,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一位课程教师表示:“施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科学思维与艺术表达可以深度融合,未来我会尝试在课程中融入跨学科元素。”另一位理工科教师则对AI技术应用充满期待:“张老师的案例演示非常直观,智慧课程建设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操作的实践方向。”

未来展望 ,持续深耕教学创新
本次“睿知博雅”师培活动是南信大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系列化、主题化的教师培训,通过科艺融合与数智赋能,助力教师实现“思维破壁”与“能力进阶”,为培育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