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下午1:30,人文与艺术中心举办了自然与科学模块教师座谈会。来自大气物理学院、应用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等在内的十多位老师参加了座谈。人文与艺术中心邵月红老师主持的这次座谈。
座谈开始,邵月红老师为各位老师们介绍了通识课的理念、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南信大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学校通识课目前的情况和运行保障措施,并介绍了本学期自然与科学模块通识课中期检查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其后,老师们就教学中期检查、通识核心课的申报及质量保障以及对通识课的建议和想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座谈中,老师们均认同通识课是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并赞同了人文与艺术中心对通识课所做出的努力和工作。在座谈中形成了以下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共识:
1. 目前,通识课缺少运维保障机制。学校存在重优课申报,轻课程建设和维护的现象。通识课程缺少宣传和推广,学生选课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是国家精品课程,也面临着选课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
2. 通识课在老师中的宣传不够,很多老师对通识课都缺乏了解,老师申报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比如海洋院,老师们都不太清楚通识课,目前有好几年没老师申报过通识课。
3. 关于选课的人数,希望能给赋予老师更多的主动权。目前班级人数是视选课学生人数而定,但有些课程不适合大班教学。比如关于编程的课,需要花大量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独立指导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人数过多就难以实现指导任务。
4. 关于上课教室,希望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调整。目前通识课是120人的大班,但有时选课人数仅约20、30人左右,在大教室里学生会集中在后排座位,教室看上去人数比较稀疏,不利于教学。
5. 通识课程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学院,由于学生活动与上课时间有冲突。上课请假人数较多。希望学校能统一安排,上课时间最好不要与活动冲突。
最后,人文与艺术中心郑建伟老师回应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困惑,并分享了自己的上课经验:
1. 大学的通识课,尤其是理工科的通识课不能是简单的科普,而需要有一定的深度。虽然课程的难度不一定要降低,但内容可以适当的减小,这样可以适应没有相应基础的学生。
2. 通识课的选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互相不认识,凝聚力不强,因而更需要老师加强班级管理。如果在第一堂课之前,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来进行班级管理,并且在群里讨论,可以有效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效果。
3. 教师在第一堂课要说课,让学生清楚课程的设置、目标,学习方法等,会更有利于教学。
这次座谈增进了老师们对通识课的认识,促进了老师对学校通识课的相关规定和管理措施的了解,拉进了老师们和人文与艺术中心的距离。同时,人文与艺术中心更加了解了通识课老师的想法和需求,也更明确的今后的工作方向。